自斯蒂芬森的火箭號開始商用,各私人老板將鐵路延伸至每個城市及其鄰近鄉(xiāng)村,各種干線支線聯(lián)絡線遍地開花。英國鐵路系統(tǒng)的黃金時代是維多利亞時代,當然了這只是針對各個老板而已,基層職工就算了,他們的命運可以翻看馬克思主義早期著作。從一戰(zhàn)到二戰(zhàn)是英國國運逐步走向下坡路的時代,打完二戰(zhàn),國運下坡趨勢就已經明顯。鐵路本身也到了極限,由于戰(zhàn)爭鐵路干脆國有化算了,而大多數(shù)勾連城市鄉(xiāng)村的鐵路利用率低下,故而大部分支線或者不太重要的干線鐵路被裁撤,重要干線也裁撤了很多車站,畢竟汽車越來越多,抱著時刻表算時間哪有想走就走吸引人。至于撒切爾時期私有化改革,也不過是頭痛醫(yī)頭腳痛醫(yī)腳罷了,鍋就由全體英國人頂著吧,嫌車票貴的時候,就怪自己或者家里長輩為什么當年會支持鐵路私有化吧。反正對于其他國家而言,英國是鐵路私有化改革是最好的反面典型,坑都被英國人標出來了,能盡量別踩就盡量別踩吧。
因為英國是最早鋪開鐵路網建設的國家,導致標準很低,其車輛限界基本上只是寬2.8米高不到4米的方形,限制了車輛運輸能力的進一步提升。作為對比,海峽那邊的寬高為2.95x4.2米,隔著大西洋那邊的表弟家寬高為3.4x5.0米,而表弟還不滿足,還意猶未盡地搞雙層集裝箱推高到5.5米左右。還是由于建設得早,使得后期新技術引進來但是還是有很多無法用上,因為改造起來太麻煩。沒錯,我說的就是英國的道岔,側向限速基本上大部分為15mph,20、25mph都算高的,只有一些干線分岔的地方才有大于30mph的道岔。作為對比,德國佬的道岔基本上都是側向限速40km/h(也就是25mph),雖然這玩意不算重要,但是英國佬一直沒改,基本上可以肯定是錢在作妖。另外可以佐證的一點,就是某些干線上居然還有個把臂板信號機,而不是色燈信號機。也許英國佬覺得那種一天沒多少車的干線有點臂板信號機就夠了,不值得多花一個銅板將其改造得更先進一些。
鐵路車輛技術也逐步停頓,先進車輛的研發(fā)能力逐步萎縮,個人估計量產的IC125內燃動集算是英國車輛制造的絕唱了吧,反正自此之后,英國佬再也沒有拿的出手的車型問世。至20世紀末基本上不少新車都直接從國外進口,就算有國內制造的車輛,也是源自國外企業(yè)自建分廠,或者就是源自外資收購原先的英國企業(yè),純英資車輛制造企業(yè)基本絕跡了。
當然了,上述問題不是英國鐵路系統(tǒng)自己的問題,而是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國運左支右拙這一歷史現(xiàn)實下,英國某一行業(yè)衰落的具體表現(xiàn)。前幾天看見個消息說英國最大的印鈔廠倒閉了,心想英國人還真行,印鈔廠這種能自己印錢玩的都能玩倒閉,那倒閉幾個掙不到錢鐵路相關制造企業(yè)也就不足為奇。至于英國不少老人家把蒸汽火車當成愛好,不過是緬懷當年那個作為世界霸主,打個噴嚏都全球都得跟著抖三抖的維多利亞時代罷了??纯船F(xiàn)在英國的局面,這邊廂科爾賓這個骨子里想脫歐、嘴巴上還在跟保守黨鬧的反對黨黨魁找不到繼承人體面下臺,那邊廂蘇格蘭人準備再鬧一回獨立好繼續(xù)抱歐盟大腿,金毛首相跟表弟家金毛大統(tǒng)領一個尿性的鬼樣子,這就是個又臭又長還看不到happy ending大結局的肥皂劇啊,啥時候才能恢復英國的榮光呢?超長待機還能待機多久呢?